「我的人生恒河水」

第154号 秦宋治世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小暑:初候,温风至。

亲爱的珍女士: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世界,都没有人陪我谈心、论道。我只能自己陪着自己玩儿,自己跟自己聊。昨天我想在社群里转文,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那么做。一方面是时间不允许,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我对此还有所顾虑。索性还是在这里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考吧!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首先来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结局,商鞅走投无路被车裂,王安石却能够安度晚年。但他的晚年也是很不快乐的。第一、他受到了极大的非议;第二、他的主张最后被完全废弃。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光,彻底的皈依了佛门,死后把家产捐给了丛林,家宅被改成了寺庙。这二位都是悲剧人物,但前者的主张让秦国得以富强,后者的主张却没能够让大宋走出困境。这里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商鞅的身份是客卿,他的生长环境到底怎么样?早年经历过什么史籍的描述非常的模糊。来到秦国之后,是不是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一点也不是特别的清楚,按照太史公的记载,景监引荐了三次,他见了孝公三次。二人相谈甚欢,之后就开始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变法的详细内容应该被收录在了一本叫做《商君书》的著作当中。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商鞅提出的主张非常具有针对性。商鞅不是那种空想式的变法家,所以可以推测,来到秦国之后一定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问题有过科学的分析,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王安石和商鞅这两个人进行对比,商鞅是一个实干型的人才,不能说王安石不是个实干型的人才,但在这一方面他远不如商鞅。在很早的时候,王安石就提出了变法的建议。后来变法的。内容据说大致就来自于当时他给皇帝上了一份达万字的奏疏。根据后来这些法令的执行效果来看,可以肯定王安石并没有对当时朝天的情况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般在变法的时候,应该想尽办法减少变法的阻力。王安石却不是这样做的,他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把人言、祖宗之法都不当成一回事。同样的做法,其实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比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比如孔子的主张,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难道孔子的主张错了吗?所以人言不应该作为评断是非的标准。至于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有很多,应该优先遵守最根本最重要的法。而不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迎合祖宗,却把祖宗留下的社稷,陷入危亡的境地。在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重提旧事,当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之下革新旧制,希望能够兴利除弊,一扫多年以来的颓废之气。而你们这些人不想着振奋大宋士气,只愿在颓废和守旧当中沉沦,将来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去见祖宗,现在又何以能腆着大脸说祖宗之法?

商鞅也好,王安石也好,他们都遇到了反对变法的力量,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之下能够克服困难,王安石却没能够做到这一点,虽然他也得到了来自皇帝的坚决支持。在这里有必要仔细的对比一下王安石和商鞅,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根据史籍记载,以及史家对他做出的评价,认为商鞅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其实这样一个评价并不贴切,为了实现秦孝公变法图强的愿望,商鞅就像是离弦的箭一样一往无前,这难道不是为了报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吗?说商鞅这个人刻薄,如果执法不严,在推行变法的过程当中,就会被各种打折扣。最后呈现出来的模样,一定不是你想看到的样子。所以只有严厉的执法,才能够保证变法能够百分之百的落到实处。

可以这样说,商鞅所体现出来的行动力执行力是王安石远不能比的。为什么王安石变法的执行力,行动力会那么差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所用非人。为什么会所用非人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无人可用。所以不论优劣,只要支持变法,就能够被委以重任。这些人在推行变法的过程当中,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成功,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而且王安石的主张本身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谈论王安石变法之前一定要提一提仁宗时代所推行的那一次革新活动。众所周知,宋朝存在三个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和冗兵是原因,冗费是结果。所以冗费的问题姑且不谈,之所以会形成冗官的问题,是因为宋朝有养士之德。为了图得士子之心,宋朝的办法就是不断增加科考的录取名额,不仅如此,对多次参加科考的人,也会加以优待。这样一来整个宋朝的公务系统人浮于事的情况就非常的严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宋朝给官员提供的是高薪,维持庞大臃肿低效的公务系统支出也变得极为巨大,成为大宋不可承受之重。

大宋养兵的方式也非常的诡异,哪里发生自然灾害,官府就会在那个地方征兵。想要有一口饭吃的人就大量的涌入到了军营当中。宋朝的士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经常被拉去给一些官员的家里干活,至于给公家干活,那就更不要提了。不仅如此,宋朝军队的指挥系统也很成问题。一方面士兵与将军彼此之间是很不熟悉的,另一方面朝廷拒绝给前线的指挥官变异形式的权力,在打仗之前先给你一个阵图,并且告诉你这个丈就要按照这个图来打。到了前线发现情况与图中的描述不同,只要按着这个图打必败无疑。那也没有办法,你只能承受这个败局,绝不能在前线不执行皇帝的命令。用征兵的方式来赈灾,士兵的数量是上去了,战斗力却越来越差。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为了养活这样一只战斗力差有规模庞大的军队,必须长期维持一笔巨大的开支。

面对这两个严重的问题,范仲淹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第一个就是要提高公务系统的办事效率,同时淘汰一批不适任的官员,减少官府的开支。至于在解决佣兵这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举措,我并不熟悉,大概也与这个相似。可如此一来,有大量的官员面临着即将被淘汰的命运。他们不会让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丢失,于是大家团结在一起,释放能量,一定要阻止这一次革新。最后他们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官位保住了,朝廷却没有办法走出困局。可以想象王安石一定详细的研究过,这一次革新为什么不能够成功?所以他提出的解决方法节省公务开支,而是想办法增加官府的收入。

他自认为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既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又能够增加官府的收入。他对自己的才干评价很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凭空创造出了这些财富,并且把它收归官有。问题是官府真的能够凭空把财富创造出来吗?对于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容易能够联想到当年汉武帝时代桑弘羊的做法。实施盐铁官营,一方面增加了官府的收入,与此同时并没有增加对百姓的税收。就好像真的凭空把财富创造出来一样,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盐铁没有官营之前,百姓能够买到价廉质优的产品,因为不同的从业者之间在相互竞争。实施官营之后,人们就发现盐的价钱越来越贵,而盐的质量却越来越次。与此同时百姓发现自己买来的农具越来越不好使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前方打仗耗费巨大,而这笔钱要从售卖盐铁当中获得。如果盐铁价廉质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凑足打仗的钱。所以看起来是凭空为官府创造了收入,实际上还是从百姓那里把钱弄到了官府。

所以在这一点上,司马光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天下的财富是相对固定的。不是进入百姓家就是进入官家,你不可能出个什么法令就能够凭空创造出一笔财富。现在一些人说王安石的做法多么前卫,多么现代,其实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王安石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当然他的变法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一点在当时一些反对变法的人当中也是认可的。我曾经说过执行法令的人比制定法令的人更加的重要,法令制定的不合理,在执行它的时候可以有所更正,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东西,可以选择不执行或者少执行。如果在执行的环节非常的差劲,再完美的法令到了他们的手中,鬼才知道能够执行成什么样子。所以执行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应该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

王安石的变法,除了法令本身有一些问题之外,在执行环节更是一塌糊涂。因为无人可用,就把一些原本不适任的人提拔起来。这些人多半不是跟王安石多么的心心相印,多么想要解决朝廷的忧患。而是想利用支持王安石,为自己谋个进步。所以当时支持王安石的人给大家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他们都是一群小人。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但他是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就是把自己的学术主张作为科考当中评断式子成绩的标准。很显然他的这个举动非常的危险,当时甚至给人这样一种错觉,王安石是大圣人,就像孔子一样,孔子的身边有一个颜回,他的身边有一个吕惠卿。吕惠卿和颜回根本不是一类人,甚至跟王安石都不是一类人。王安石离职之后,吕惠卿毫不客气的给他背后来了一刀。

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作何感想,他一定会痛恨自己当年有眼无珠。在这个时候我也特别能够理解王安石的痛苦,因为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支持他的人,但凡有人支持他,他就很容易把对方当做是知己。而且那个人绝不会当着王安石的面说自己,其实不是。多么支持他的主张,只是把它作为骗取官位的方式而已。王安石的革新活动在一群小人的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在执行法令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到片面追求业绩的成功,不顾这些法令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冲击。最终让法令在百姓的心中彻底的失去了信誉,而这一点当年商鞅是非常重视的,很多人都知道商鞅立一根木头,让人把它搬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就赠与黄金的事。对于变法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王安石选择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是派一个调查组去调查当地执行的情况,发现问题应该予以更正。

最终变法惹的天怒人怨,这个时候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有人说,之所以出现干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当王安石被罢黜之后,天空很快就下了雨。有一种品质是非常珍贵的,就是他具有反思的能力,具有纠正错误的能力。其实人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错误当中逐渐发现真理的,在多数情况下人都在犯错。那么谁具有反思的能力,谁具有纠错的能力,这个人才会越来越接近真理。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铁了心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要一条道走到黑,我不能说他一定会被碰个头破血流,但可以肯定他不太能够最终如愿。按道理来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所遭遇到的阻力应该没有范仲淹他们那么大。因为范仲淹的做法直接会让很多人失去官位,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反对王安石的做法呢?而且反对变法的人当中很多都是一些有名的君子,我觉得跟王安石这个人有着莫大的关联。

据说有人曾经给王安石起了一个雅号,叫做拗相公。我觉得这个字用在王安石的身上,非常的贴切,非常的传神。当然很多人把北宋灭亡的责任算在王安石的头上,是很成问题的。面对金国,北宋被打的满地找牙。从根本上还是因冗官和冗兵的问题,或许有人说:“为什么在真宗时代宋朝可以抗拒辽国?到面对金国的时候却被一触即溃呢?”冗官和冗官的问题在宋朝开国的时候当然并不严重,而这个问题越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越加严重到了仁宗时代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从仁宗时代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到徽宗时代,人们一直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被真正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的宋朝,比起当年宋真宗对抗辽国的时候不知道要糟糕多少倍。不过话说回来讲,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提拔了一大群小人,这些人持续的祸害宋朝,如果把这些人的问题也算到王安石的头上,说他变法导致北宋灭亡是合理的。

蔡京就是一个支持新法的人,然而这个家伙真的关心天下存在的那些问题吗?在徽宗时代,他得到了高度的信任,这个时候他没有把精力花在处理各种问题上。而是整天陪着皇帝玩艺术,不停的在那里怂恿皇帝,让它变得更加的奢侈无度。其实一个皇帝懂得字画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善于写词也不是什么太大的缺点。古往今来那些圣明君主当中擅长书画的人也不少,擅长做诗的人也有很多。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是不是装着天下,是不是装着百姓。可能宋徽宗的心里也装着天下,也装着百姓。但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做一个明君圣主,很可惜陪在他身边的是蔡京。这个家伙对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所以只要一聊这个,宋徽宗一下子就感觉自己找到了知己。蔡京拼命的捧着宋徽宗,以至于让这小子每天都心花怒放,哪里还知道什么叫轻重,什么叫百姓疾苦呢?

这个人在做亲王的时候就非常的喜欢玩儿,做了皇帝之后是不是有所收敛不得而知。但他把陪着自己一起踢球的高俅提拔做了殿帅府太尉,就可以看得出来,身为皇帝他不知道官位这种东西关乎社稷安危,关乎百姓生死。应该把他受给适任的人,而不是用它做人情赏给自己的伙伴。王安石当然没有亡宋之心,可要说大宋因他而亡,也不是特别的过分。所以再后是戏台上王安石一直都是一个白脸的奸臣。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王安石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在主观上他也想解决宋朝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他的问题在于没有自知之明,拒绝承认错误,更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自己错误是非常珍贵的一种品质。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反思自己的过失,而且能够及时的予以更正。

朋友当中,如果有人指出你的过失,人在第一时间的反应往往是立刻的加以反驳。而人在辩论的时候往往不看重事实,只在意输赢。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善于辩论的人,在朝堂之上那些质疑他的人,没有一个在辩论当中能够赢过他,所以他的错误一直得以延续。这让我想起了后来的一个变法叫做戊戌变法。在很长时间里,我也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坏人,大清的官员为什么是因为李鸿章,大清为什么要打败仗,是因为李鸿章大清为什么要割地,也是因为李鸿章。当一个李鸿章扛下了所有,我就感觉这玩意儿有点不合理了,他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康有为和梁启超至少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们是正面人物。他们成立了强学会,发愿要实施变法。可是从古至今,推动变法的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而不是一群举子。今天看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主张,根本不具有可行性。特别是谭嗣同的主张,如果换一个时间提出来,评价可能会完全相反。所谓戊戌变法完全就是一场闹剧,在这一次变法活动当中,光绪的表现是非常差的。便发这么大的事情,当然要跟朝廷重臣商议,并且征得他们的同意,然后才能够真正实行。而光绪皇帝跟康有为等人商议完了就直接公布,你当朝中的重臣都是摆设吗?你只要看过光学那份《定国是诏》,就知道随便拉出来一条都能够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这样一份关键的诏书没有经过广泛的讨论,就这么轻易的公布。哪里像是在认真的变法,完全就是胡闹。如果当时光绪能够任用李鸿章等人来主张变法,而且李鸿章做这件事情一定非常有动力,因为他要挽回自己的声誉。

我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没有大多数人所以为的那么高。很多人把这一次变法与明治维新相提并论,并且经常感叹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而我们不能。理由很简单,推动明治维新的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士。推动戊戌变法的,是一群异想天开的句子。当然我也承认在推动这次变法的过程当中,这些举子展示了士大夫的精神,但他们的问题在于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却没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他们没有估计到变法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许多人说,变法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实即便是一个有实权的皇帝,像他们所建议的这么干,也可能会失去权力。如果光绪能够争取到来自朝廷重臣的支持,慈禧太后也只能够安心养老了。只可惜他实在是不成器,现在光绪的风评一直还是很不错的,有人甚至说他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只是想有一番作为而已……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六月初四

阅读我的人生恒河水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smrhm.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我的人生恒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