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贵妃日常」

第73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73章

东都,皇太子最近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好。

石侍妾死了,还是被君父给赐死。虽然天使来传圣谕之时有一些暗示,宏武帝的话也说的通透。一切不过是为着皇太子善后。

堂堂皇太子需要君父来善后,不是无能,还能是什么?

石侍妾的死,在皇太子的眼中只是一个开端。再往后东都死掉的人更多。钦差办事,手段更辣更狠。

或者说钦差得着宏武帝的示意,只要跟皇太子的侍妾石氏亲爹这一个出头椽子的一拖累。拔萝卜带出泥,这里面牵连的人就更多。

在宏武帝的眼中,所谓善后自然就是贪官污吏这等不能尽职尽责,还总拖朝廷后腿的全部挖干净。

一拔一拔的挖,只要皇帝想,不可能挖不出来。当官办事有真正廉洁清白的好官吗?

可能有,不过便是有,也会如夜空的皎皎明月,太显眼太少了,那是绝对少数里的绝对少数。

贪官可怕与否,在宏武帝的眼中就是能否办事情,继续朝廷扫掉麻烦的就是好官。拖一些稀在那里,还想朝廷替他收拾,这等牧羊犬皇帝不收拾,难不成还等着人祸越闹越大?

要知道星星之火之所以燎原,这自然是一些人准备的干柴太多。其时干柴如果不是干柴?

这一切未必就会发生。

“孤的岳丈被抓了?”李茂鼎问着身边的崔长史。

崔长史眉头差一点皱成一个川字。崔长史回话道:“殿下,镇国公如今平安无恙。京都东宫的太子妃和大郡主也一切安好。”

崔长史就提醒皇太子,可别咒您的亲岳丈,他出事,东宫能安稳吗?

“奉卿,孤说得是素素的父亲,在孤心底素素的父亲也是孤的岳丈。”皇太子李茂鼎回话道。

崔长史一听这话,他差一点没气得吐血。

皇太子嘴里的素素,自然就是被宏武帝赐死的石侍妾。这一位闺名素素。

崔长史就不懂,这一位石侍妾多大的本事。这把皇太子惑得三迷五倒,连认石氏的亲爹当岳丈的事情都干得出来。这让镇国公府知道了,镇国公会怎么想皇太子。

“殿下,您的岳丈大人只能有一位,也只能是京都的钟公爷。”崔长兄叹息一声后,他小心的提醒话道。

崔长史的提醒,皇太子李茂鼎好歹能听进去。李茂鼎不回话,他就是沉默下来。

瞧着皇太子这等抵触的情绪。崔长史又说道:“京都的消息,秋猎之时皇帝替四位公主殿下指婚。在秋猎里,燕王和蜀王皆露脸,皇上各有赏赐。太子殿下,还请您以大局为重。”

对于崔长史而言,他想替皇太子收拾烂摊子,这本事有限。真的不是为着前程,他挺想请这一位另请高明。

“孤知道。”李茂鼎又没聋又没瞎,京都来的消息他都知晓。他说道:“父皇要换孤,不过让孤给二弟腾出来位置。”

这时候的李茂鼎有一点心灰意懒

。他说道:“素素殁了,她爹孤也没有保住。孤这东宫皇太子还有几份体面?”

对于皇太子而言,他觉得自己已经没脸。

崔长史说道:“这一回出事情,钦差大人用力过猛。显然一切来自京都的指示。一些应该闭嘴的人已经提前闭嘴。殿下,皇上是在乎您的。若不然何必在东都大动干戈。”

在崔长史的眼中,宏武帝已经替皇太子开脱了。反正能知道皇太子黑料的人选,除了他这一位替皇太子办事的去了洪洞县,他逃过一劫外。

其它皇太子身边的,有一个算一个的知情者全部闭口。当然不是封禁令什么的,就是物理意义上的永远闭口。

什么人不会开嘴说话,还是永远。只有死掉的人。

“奉卿之意,这一回孤的错处在父皇眼中已经逃脱。”李茂鼎听懂心腹的意思,他有一点不敢相信。

“石侍妾的死就是皇上的答案。她死,一切结束。”崔长史这会儿懂了,皇太子是在替石侍妾伤心吗?一定的。

但是更多的还是皇太子恐慌,如今有崔长史的安慰,他自然自己安然脱身,君父也不会再罚。

皇太子李茂鼎觉得他又行了。

“那孤也不好一直在东都懈留。我等还是赶紧东巡。”皇太子也想脱离麻烦。前面他就觉得前途无望,才会消极态度。现在知道自己没问题,皇太子又信心满满。

“臣谨尊殿下之令。”崔长史瞧着活泛过来的皇太子,他没有拒绝的意思。他也盼着皇太子赶紧离开东都,东都这地方克皇太子,完克。

宏武二十二年,秋,皇太子李茂鼎离开东都。在东边巡视一番,一直拖到宏武帝二十二年的孟冬临,应钟月的时候,皇太子李茂鼎打包一下,准备收拾收拾归京过年。

宏武二十二年,皇帝虽然给四位公主赐婚。但是公主当然不急着下降驸马。至于驸马未来能不能迎娶公主,还要看着他们的建功立业成绩如何?

皇帝重成绩,皇帝不重门户之争。

宏武二十二年,仲冬之时,黄钟之月。皇太子李茂鼎回到京都。

皇帝对于皇太子的归来,他的态度淡然。

泰和宫,御书房。

皇太子李茂鼎把自己一路出巡的经历呈报上去。皇太子的奏本搁到皇帝御桌上时。李恒没有急着看。

李恒的目光落在长子身上,他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对朕讲吗?”李恒想听一听皇太子的心声。

机会给不给?

宏武帝给了。

“儿臣在奏本之中详细写明一一经历。儿臣错了,往昔不懂父皇待儿臣的看护,以至于在东都差一点铸成大祸。儿臣请父皇责罚。”皇太子李茂鼎跪下来请罪。

瞧着皇太子真诚的认错,李恒点点头,他说道:“男儿办错事情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懂得悔改。朕还想察看一下你往后的表现。”

“你先去退下,去两宫皇太后处问安。再去见一见你的母妃。她们皆是你的长辈,你离开京

都,她们也是挂念于你。去吧。”李恒摆摆手,他示意皇太子李茂鼎告退。

得着君父示意,皇太子李茂鼎恭敬谢礼后,退出御书房。

皇太子走了,李恒才打开皇帝的奏本,李恒仔细的翻看了两回。

里面倒是老实的交待错处,这在皇帝看来就挺好。至于皇太子是真改,还是假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时光之下,一切都会显露出来。李恒这一位帝王且不急。

长寿宫。

钱太后见着归来的皇太子,本为的一些抱怨心声这时候哪能讲出来。钱太后瞧着晒黑的皇太子,她的心头也有心疼。

这一个孩子是钱太后打小看着长大,或者说李茂鼎的身上也流着钱氏一族的血脉。

比起其它的皇子皇女,李茂鼎这一位皇太子给钱太后的亲近感最深。

因着思念儿子,钱淑妃没有玉衡宫里的等候。钱淑妃直接就在长寿宫里候着。

钱淑妃见着向皇太后,向她自己问安的皇太子。

钱淑妃拿着手帕子擦试泪水。这等时候哭泣,于钱淑妃而喜极而泣。

回来就好。○”钱太后说道:“茂鼎,你一归来,哀家和你母妃就心安。”

“累皇祖母担忧,累母妃担忧。”李茂鼎此时也有愧疚之色。

东都他惹事,在宫廷之内的祖母和母妃如何担忧。如今一见亲人,他心头当然有愧疚之意。但是这一点也不代表了皇太子就不捅了篓子。只能说缕教缕不改,皇太子李茂鼎也算得惯犯。

至于是改不了,还是皇太子的耳根子太软,总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故事。

在长寿宫待一些时辰。李茂鼎陪着皇祖母和母妃说一些话。他说,她们听。

东都发生的一些事情,钱太后和钱淑妃都在装傻,都装着不知道。皇太子不提,她们也不提。所有人都默契的装着一些事情已经过去。

在长寿宫问安后,皇太子又去一趟长乐宫。

在长乐宫里待的时间更短,尔后,皇太子李茂鼎就回东宫。

李茂鼎归来,他一位皇太子当然就是东宫的主心骨。

太子妃钟氏在见着皇太子时满面激动。她的眼眸子里盈盈含着泪花。

“殿下平安无恙,真是祖宗保佑。”太子妃双手合十,她在感念李家的列祖列宗。

“这些日子辛苦太子妃。”李茂鼎在东都时发晕,他心疼石素素,心疼的觉得没了她一天也没有活路。

等着回到东宫,他见到太子妃的时候,他貌似又觉得石侍妾的殁了,又好像没有那么难以接受。

“不辛苦,全是份内之事。”太子妃笑着回了话。尔后,太子妃跟陪嫁嬷嬷说道:“嬷嬷,快把大郡主抱来,也让她见一见自己的父王。”

一岁半的大郡主已经会喊人。她被奶嬷嬷一抱来后,她伸手就向太子妃要着抱抱。

小小人儿可爱又漂亮。一切落在太子妃的眼中当

然是满心欢喜。太子妃抱起闺女。她笑道:“来,我家的大郡主也喊人。瞧瞧?[(,这是谁?”

太子妃指着皇太子,她这一说话,大郡主的目光就落在亲爹身上。不过对于皇太子,在郡主的眼中自然是陌生人。

于是大郡主就往母妃的怀里钻。太子妃哄着女儿,她说道:“快看,这是父王,乖娘,快喊父王。”

大郡主才一岁半的小孩儿,她丫丫学语。母妃一喊,她也喊一声。

“父王。”虽然萌萌的童音喊字时可能不太清晰。不过落进皇太子的耳中,他还是听懂父王二字。

皇太子这会儿心疼闺女。他想抱一抱,小孩儿那当然不乐意让陌生抱。于是皇太子有一点失落。

太子妃宽慰道:“殿下刚回来,小孩儿还认生。等过些日子就好了。”

“殿下,您一路风尘扑扑,想必也吃了累,受了累。您要不先去歇歇,晚宴时分再替您接风洗尘。”太子妃提议道。

“依你所言,孤先去歇歇。”此时皇太子李茂鼎确实也感觉到乏累。于是他同意太子妃的建议。

等着皇太子离开后,太子妃的神情冷漠下来。

她的眼眸子里少一些情感。在太子妃怀中的小人儿感受到母妃的变化。她有一点害怕的感道:“母妃。”

许是感受到怀中孩子的份量,太子妃的眼中又是染上色彩。这会儿太子妃对心腹的陪嫁嬷嬷说道:“嬷嬷,让人熬了药,东宫缺了皇孙,我不能再等了。”

依着太子妃的心思,她当然想顺其自然的怀上子嗣。奈何各方的压力给来,太子妃哪能安坐如山。

东都发生的事情,哪怕不是全知道。太子妃还是知道一些内幕。如皇太子身边多添了一些美人,还有一个得宠的石侍妾。

特别是石侍妾有身孕一事,这给太子妃的冲击很大。

东宫一旦出现庶长子,太子妃怎么办?

太子妃钟氏当然要赶紧的怀上一胎。一旦生下皇太子的嫡长子,太子妃也能喘上一口气。不必像现在这样被人时时刻刻着赶紧怀上一个皇孙。

钱太后、钱淑妃都盼着皇孙,镇国公府也希望添一个皇外孙。

同时燕王妃这一个妯娌也在旁边比衬着,太子妃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那是大的太子妃已经决定喝上生子秘方。

燕王妃干过的事情,太子妃如何就做不得?

“诺。”陪嫁嬷嬷跟太子妃一条心,这等事情当然不会阻拦。陪嫁嬷嬷也盼着太子妃的膝下有皇孙。

只能说主仆的利益一致,都是想着有一个皇孙,东宫安稳,太子妃安稳。

宏武二十二年,季冬临,大吕月。

皇帝收到边疆的奏报,当然是诸多消息里的一条。被发配至河西的钱淑妃娘家人和宋昭媛娘家人,这二位妃嫔的娘家男丁殁了。如今就剩下一些老弱妇孺。

至于为这般模样,因为今年的冬河西之地太冷,降雪一多,突然遇上突发的情况。然后,就没有然后。

一场雪崩,出现意外。这时节里哪里不死人。只不过因着这两家人的身份特殊一点?[(,这才会有人报上来。

李恒在沉默。这等事情里面的猫腻他都知道。

只是皇帝不想管,或者他想看一看东宫的成色如何。

于是皇帝把这一份奏本搁开。皇帝想装着没事情。

钱淑妃和宋昭媛还是关心娘家人,她们的耳目在宫外有,那自然是钱太后和宋太后的帮衬。

于是比皇帝晚了半个月的时间,河西之地的消息传来。

钱淑妃和宋昭媛二人哭成泪人儿。这亲爹亲兄弟没了,连承继香火的侄子侄儿也没了。这可怎么办是好?

玉衡宫。

钱淑妃期期艾艾,她去求钱太后。一见着钱太后,钱淑妃哭成泪人。她说道:“姑母,您一定得做主。都说死者为大,如今侄女的父兄子侄比不在,后面就剩下来母亲嫂嫂和侄女,还望姑母您伸一伸援手,一定让她们归京吧。莫要再留了河西之地受苦。”

此事钱太后也感同身受的难过。毕竟这钱淑妃真没了娘家兄弟子侄,皇太子往后的母族指望,自然就指着钱太后的娘家人。

“哀家想一想法子。”钱太后没有拒绝钱淑妃的意思。

“姑母,您一定有法子。”钱淑妃比钱太后更相信。在钱淑妃瞧来,姑母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长寿宫里,钱太后下了决心想帮衬一回老弱妇孺。

长乐宫里,宋太后也听一回宋昭媛的哭哭涕涕。宋太后的心思更简单一些,她还觉得让宋昭媛的娘家人留在罪籍太难看。这一提起来就让燕王李茂眺脸上无光彩。

于是两宫皇太后不约而同的向泰和宫递了消息。

两宫皇太后想见一见帝王,李恒当然不会拒绝。

申时,帝驾到了长寿宫。

李恒向嫡母问安后,天家母子二人一起聊一聊话。

钱太后就提到河西之地,皇太子的母族一事。

“都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天子,您罚也罚了。如今钱家和宋家,二门男丁已经没了。一些老弱妇孺也是无辜。天子可否开一开恩典也让她们归京。好歹这些是皇太子和燕王的外祖母、舅母和表姐妹,一直留在河西之地,哀家怕她们往后没什么活路。唉。”钱太后一声叹息。

“母后相求,朕不拒绝。一些老弱妇孺,朕也无心计较。”李恒自然是默许的态度。

“哀家替皇太子和燕王谢过天子的一片心意。也替淑妃和昭媛高兴一场。”既然目的达成,钱太后此时也说些小趣事。这等时候当然不能扫了皇帝的兴致。

在长寿宫里,钱太后不求多的,只求能让妇孺回京都生活。

于是皇帝默许了。等着从长寿宫离开后,皇帝又去一趟长乐宫。

宋太后跟钱太后不一样。宋太后的意思更进一步。她说道:“不过一些妇孺,留着罪籍也不好替姑娘说亲。那些姑娘在外人瞧来还是皇太子和燕王的表姐妹。天子,你可否开恩一回,便

是赦免了她们的罪籍。”

宋太后就想一步到位,这提前免除了罪籍。等着这些妇孺归京后,这脸上也好看一点。

至少宋氏一族接纳了燕王的母家亲人时,这态度上也能热忱几分。

人在屋檐下,这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在京都这地界,这罪籍哪有什么出路在?

母后您开口,朕就开一回恩典。??[”李恒也没有拒绝。他一同意,宋太后就是满面欢喜。

“当让皇太子和燕王谢一回天子您这一位君父。您开恩,他们脸上光彩。”宋太后的眼中高兴。她觉得自己对于皇帝亲儿子的影响力还颇大。

于是等着皇帝从长乐宫离开,她还欢欢喜喜。宋太后唤来身边的嬷嬷,她说道:“嬷嬷,你也听到哀家和天子的谈话,把好消息递给昭媛,让她支会一声燕王府。这等好事情不能拖。总要早早把人迎回京都。那些可是燕王的嫡亲外家。”

“去吧。去递了话儿。”宋太后摆摆手,她让嬷嬷去传消息。

“诺。”嬷嬷应一声。

等着嬷嬷去传消息后,宋太后心情轻省。

九畹宫的宋昭媛一得着宋太后的口信儿。她当然非常高兴。

宋昭媛高兴,这等事情也不会瞒着。燕王府里自然收着最新的消息。

至于燕王李茂眺是什么心情,这可能就他本人最清楚。

宫廷内苑,金粟宫,主殿内。

晚膳后,贾祤哄着自家小儿去睡觉。贾祤本来沐浴一番,这会儿倒是没有太多的睡意。

时辰不算太晚,也不算太早。贾祤趁着没有睡意,她干脆在书房捣鼓起来。

李恒来时,不让人通传。于是他进来书房时就见着贾祤在绘画。

等着一幅小图玩成,贾祤停了笔。此时旁边传来皇帝的声音,他问道:“祤娘这是做什么?”

贾祤抬头,她瞧见进了书房内的皇帝。贾祤赶紧福礼。皇帝搀扶起对方。此时贾祤方才笑着回话,她说道:“好叫皇上知晓,臣妾闲着无事替小十一做的识字图。”

“识字图。”李恒呢喃一回。

“小儿识字时,有图才有趣。臣妾只把常用的一千字挑出来,准备慢慢做了识字图。等着来年烨哥儿年满三周岁后就可能替他起蒙。到时候他一边学识字,一边学算数。”贾祤的眼中,小儿的文化课自然不能落下。哪怕没有进式的进学,这也可以提前的备上。

“如此等着小十一年满七周岁,他在正式的进学习武时,他已经识得常用千字,懂一些基本的算学。”贾祤对于小朋友的规划就是如此。

常用字小朋友懂了,后面进学的难度就减少。至于学得更深,贾祤倒不强求。反正真正的进学后,皇家的师傅们又不是摆设。皇帝也盯着皇子们的教育问题。贾祤到时候也能少插手一点,也省心一点。

“确实有趣。”李恒拿过这识字图,发现有图有字,这倒有趣。当然更有趣的这些图里也穿插着小故事。

“祤娘下了功夫啊。”

李恒感慨。

“臣妾用心全为小十一,他乃臣妾十月怀胎的亲骨肉。臣妾不用心,那也不成的。”贾祤眼中,她为亲儿子真的尽力了。

小故事不全是编撰。贾祤结合历朝历代的青史,再加上一些民间传闻。两两相合之后,这些小故事才会登场记录上。

在贾祤看来,她的亲儿子李烨字要识,算学得会,同时还不能死读书。人知史,方明理。

这历史是什么?就是传承。

列代关于字的故事,只要串连好,按着朝代的划分,从远古到近古,从古至今的一一安排上。

楚王李烨这一位小朋友可以听一个乐子。有趣又简单,这是贾祤追求的。

“小十一有你这等亲娘,乃他福份。祤娘,朕瞧着这识字图做的好。”李恒夸赞一回。

“皇上觉得好,臣妾心头就好生的欢喜。您夸了,臣妾就厚一回脸皮的受领下。”贾祤笑着回话道。

“这等夸赞,你本当得。”李恒有些舍不得拉下手头的识字图。

李恒简单的看一看,上面的故事真的只是故事吗?

在李恒看来,那更像是简化版本的青史。

贾祤懂得读史明理,这一个道理李恒这一位帝王当然更懂得。

在这一刻,李恒有一点懂得前世的那一位楚高祖如何就是办事有章法。这肯定是青史读多了。

人学史,只要读懂了,读透了。青史为鉴,再笨的人也笨不到哪里去。

斑斑史书,人犯的错处有哪一些,只要肯改,就一定有法子改正。当然纯粹是看人是不是想改正。

如果贾祤知道皇帝的意思,她得说一句。人类在青史之上学会的,就是什么都是必然与偶然。

在同一个坑里踩了无数次,人类学会的,就是什么也没有学会。

因为坑在那儿,依然有无数人前扑后继的踩下去。

就像是商贾的贪婪,前世后世有区别吗?

都说资本追逐利益。此乃私心,永恒不变。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远古之时,部落有头人。封建之时,王国有王公贵族。便是再往后,依然有资本家,有人上人。

生产力在进步,貌似有了改变,又好像一些根本的东西从来没有变化过。

规律摆那儿,不以人心来变动。它在,不是唯心的就能否定。

“只是光学文不习武,也是不妥。”李恒想了想后,他唤道:“卫谨。”

“皇上请吩咐。”卫谨一直在皇帝跟前侍候。皇帝一召唤,他马上就从默默无闻里现身出来。

“寻着一些会拳脚会骑术的老太监,让他们跟随在楚王身边教导一下骑射与武技。不必追求完美,只是提前让楚王适应一番。待楚王正式进学习武前,也就打一点根基底子。”李恒仔细的交待一番话道。

“诺。”卫谨公公对于皇帝的吩咐,他当然恭敬应承下来。

“也不必争于一时,来年楚王才满三周岁。急是不急,

就是一定要办妥当。人手一定要挑好。”皇帝也会碎碎念。李恒一说,卫谨当然恭敬应诺一番。

对于卫谨这里有交待▋,李恒又望向贾祤,他说道:“祤娘以为如何?”

“全是皇上一片慈爱之心。您才是真正的心疼于小十一,臣妾只有高兴,替他应承了皇上的器重。”贾祤脸上没有半分的不乐意。

“父母爱责之深,则计较为之远。”贾祤感慨一回。

“小十一如今就是一颗树苗,他能长多高多大,总要修剪一番。皇上您是天子,您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您说好,一定就是为了孩子好。”贾祤又拍一回皇帝的龙屁。

“哈哈哈……”李恒笑一回。待笑过后,他收敛笑声。李恒说道:“小十一学这般多,祤娘你倒不怕他累着?”

“臣妾教识字算学,不过喻教于乐。皇上差太监教导骑射武艺,也不过打一下根基。都是浅浅教学,让小十一提前适应一下进学习武的氛围。”在贾祤眼中这就是气氛组。

如今这一点苦,哪里算得苦楚。

等着正式进学习武后,那才是磨砺的开始。

百炼成钢,人想成才一样也得吸收营养。而对于人类而言,智慧与学识就是最大的营养。

丰富头脑,强健身体,二者缺一不可。

至于说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不吃苦想学成真本事?

这等能耐可能神仙有,凡有掌握不了。

就贾祤知道的事实真相,乃是上一辈子看过的一些荒唐。

就像隔着大海的东面,那里有一个移民之国。彼时此辈乃世界霸主。它的教育就是两级分划。

上层精英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卷到飞起。

下层和底层就是快乐教育,天天好好玩,考大学不存在的。好学校没资源没背景压根儿没用想。

就是一旦出天才进去了,高昂到爆的学费也能让这些人学而有成后,也变成工具人。因为要还学费的贷款。

至于说底层,快快乐乐长大,成为干电池就好。想往上爬,这是想屁吃。

而且人家这一套还向世界贬卖。上层的永远垄断的不是教育。

至于财富?

只能说人不能挣到认识以前的财富。因为就是被风口吹起来的猪风达了。因为是运气财,最后也会凭本事的全输掉。

唯有真本事学会了,这才会终生受益。

从古至今有改变吗?

教育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就是知识。知识学到家的才可能爬上去。至于学不到家的,你有大本事的祖宗留下丰厚的资本遗产吗?

没有,那就想屁吃。当然更可以白天多做梦,梦里啥得有。

“祤娘万事心头有数,朕很放心。”李恒这时候对于小儿子的教训问题自然也盯紧。如今一瞧小儿子的亲娘在盯紧。李恒倒觉得他二人这是默契十足,心有灵犀。

说一番话后,贾祤瞧着时辰晚了。她问道:“皇上,您可饿了?”

“祤娘饿了。”李恒反问。

“臣妾就是关心皇上您想不想宵夜。您今个儿若不来金粟宫。臣妾手头的这一页识字图画好,臣妾就准备歇下的。”贾祤指着识字图,她笑着回话道。

“晚膳用好,朕此时不饿。不过祤娘若有心解一解馋,朕自然要舍命陪君子。”李恒笑着回话道。

“晚间食得七分饱,饭后走走,养生长寿。”贾祤念着养生之道,她说道:“宵夜再好,臣妾不吃。明个儿多用一点早膳就好。”

“养生好。”李恒也赞同。人活一辈子,于帝王而言只要活得寿数长,多少志向和抱负都能实现。

二人闲聊养生,这事情贾祤有研究。主要是上一辈子007习惯了,又要熬,又要卷,偏偏又想晚年活得久一点。毕竟退休金领得少了太亏本。活得久才不吃亏。

于是关于养生话题,这真是用心颇多。贾祤一说,她就兴趣上来。贾祤说的高兴,李恒就做一个听众。

涛涛不绝的讲过片刻后,贾祤停下来。李恒笑问道:“朕听着祤娘还没有讲完,如何不讲了。”

“臣妾话多,皇上听着可烦?”贾祤发现说到兴奋处,她太高兴,这不注意场合。在皇帝跟前能只顾自个儿的高兴。

要知道贾祤是妃嫔,她当然得注意皇帝的情绪。

“挺有趣,朕乐意听一听。”李恒倒是觉得养生一道事多又杂。听一听解一解乏味就不错。

既然皇帝想听,贾祤当然不介意继续的说一说。

二人都兴趣的事情,这聊的有来有回就气氛甚好。

一直到女史来小心的提醒,天晚了。

季冬时节,明个儿十五。

贾祤这一位贵妃还要领着妃嫔们去长乐宫请安。此等事情不敢担忧。要不然女史也不会来提醒贵妃。

实在是给长乐宫的慈乐太后请安一事,这耽搁不得。

女史一提醒,贾祤羞赧一笑。她说道:“本宫糊涂了。”

谢过女史,待女史小心退下后。贾祤说道:“时辰不早了,皇上,您看是不是应该歇下。”

贾祤问了,李恒当然同意。这一晚,皇帝宿于金粟宫。

次日,贾祤要去金粟宫请安。于是早早起来,梳妆打扮这些自不必多提。

就是楚王李烨也是早早被奶嬷嬷哄起来。因为他得跟着亲娘一起去一趟长乐宫请安。

慈乐太后挺想见一见孙儿。上一回就留了话,这一回贾祤当然得奉承一下慈乐太后的心意。

甭管如何,在贾祤的心底。慈乐太后对于皇子皇女们的仁爱之心,这不掺合半点假。可能就是有一点偏心眼儿,对于燕王多心疼一点点。

“母妃。”李烨一被哄醒,他就来寻了母妃。

这会儿时辰尚早,当然还有更早离开的皇帝。

皇帝起得早,离开的更早。于是李烨哪怕也早早的来母妃这里,他还是错过亲爹。

“烨哥儿来了。”贾祤瞧着儿子高兴。让嬷嬷替楚王围了兜兜。然后母子二人一起用一点简单的羹汤,也吃一块点心垫一垫。

用了热乎乎的羹汤后,胃里暖和了。贾祤和亲儿子李烨又简单的净面净口。

一番收拾妥当,这会儿贾祤拉着亲儿子的手。她笑道:“今个儿烨哥儿陪着母妃去长乐宫,去见一见皇祖母。”

“烨哥儿,等着从长乐宫给皇祖母请安后,母妃再陪你去御花园逛一逛,好不好?”贾祤问话道。

“好。”李烨点点头,小朋友这会儿有新鲜感,他响亮的回应一声。!

阅读贾贵妃日常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smrhm.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贾贵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