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

第45章 一道血书不够,便来十道百道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抗清》全本免费阅读

湖广总督张长庚查获上报的血书一案引发了清廷一片哗然。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得知此事后,当场吓的不能言语,几近失声。

不少官员趁机上书指吴三桂素有不臣之心,请朝廷立即予以严惩。

这帮人多是清流之辈或小官,动动嘴皮以为投机,然主政大臣哪能如他们这般草率。

鳌拜一直认定吴三桂没有反意,一生不过想做一富家翁而矣,且有他在吴三桂根本不敢反,加之吴三桂兵强马壮,而此时大清能动用的兵马大多被夔东的西山贼牵制,八旗子弟又不堪用,因此鳌拜认为这会若与吴三桂翻脸,实是亲者痛、仇者快。

恐怕也正中那些暗中复明的明朝遗民下怀。

这封“血书”谁敢说不是明朝遗民的“反间计”呢?

因此强行压下弹劾吴三桂的奏章,一面令湖广总督张长庚抓捕血书主谋查如龙,将案件调查清楚;一面将血书抄本派人发往昆明。

明里是表明朝廷对吴三桂并无猜忌之心,暗里则是对吴三桂进行敲打。

收到燕京快马送来的血书副本后,正在部署围剿水西安氏和明朝伪国公皮熊部的吴三桂也是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知此事。

也不知道那个查如龙是何人。

当真是祸从天上降。

吴三桂深知清廷对他疑忌日深,然他始终不愿意与清廷决裂,但他也清楚自己同尚可喜、耿继茂“三藩”的存在与清廷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因为三个汉人异姓王占了三省之地,各自拥兵数万不等,对地方已经形成藩镇实质化统治,这是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会允许发生的事。

所以将来清廷与他们三藩之间肯定会有一场削藩的战事。

然而明知将来与清廷必有一战,吴三桂也依旧不愿趁清廷最虚弱的时候起兵。

哪怕西山的明韩王传谕天下正衣冠、复燕京者为天下共主。

甚至将前番鼓动他起兵北伐,并擅自出兵协助明军作战的吴国贵、马宝二将给发到了水西剿贼,又将刘玄初下放任知府,使平西王府中的主战派势力为之衰弱。

百般权衡之下,为了给清廷一個台阶,也为了证明自己并无反意,吴三桂主动上书提出效仿四川裁减云贵军队,力图变被动为主动。

上报给清廷的裁军方案中,吴三桂拟裁去额兵7200名,其中1800人调贵州广罗、蒙景两镇,另5400名兵丁调云州、马龙两营。

也就是将自己所属的忠勇五营裁掉了三分之一兵力。

鳌拜接吴三桂奏折后觉得此事可以到此为止,便以小皇帝口吻批复同意,同时又授意兵部、吏部,即今日起凡三桂题补各官,一律不准。

从而进一步限制吴三桂的权力。

又提升吴三桂儿子和硕额驸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

为显皇恩浩荡,一视同仁,同时还提升已故靖南王耿仲明的孙子耿聚忠、耿昭忠及平南王尚可喜三子尚之隆为太子少师。

相比尚、耿两家,吴应熊的爵位仍高于这两家,以此向吴三桂暗示朝廷对他们父子恩遇独厚。

这些事情俱由塘报发往各省督抚、将军、都统处。

王五这边是有资格看塘报的,因为他是汉军正白旗都统。

看过塘报对鳌拜的处理办法也不禁叫绝。

玛法就是为人粗了些,理政和带兵打仗却不是吹的,真有两把刷子。

要不然皇太极、福临也不会对玛法如此信重。

巴布尔快到了,王五却不打算迎接,因为他箭伤未愈。

只将此事交由金冠三、李文负责。

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浮尘子陪同张煌言的“特使”罗子木打山里回来了。

带来的消息不是很乐观。

由于明军在竹山城遭到清廷新任陕西提督陈福的重创,使得原先两次胜仗鼓起来的士气为之一泄,不仅降兵大量潜逃,明军自身也再次出现潜逃者。

数量还不少。

对此,三位老帅采取了当初王五的做法,即愿留者死战到底,不愿留者任他离去。

虽说此举让明军由七千余人降到五千余,凝聚力相比之前再次提高。

鉴于短期内无法与清军再战,三位老帅商议后决定收缩防线,放弃对竹山、房县一带的“恢复”意图,转而继续经营茅麓山及巫山几处据点。

如此做法,一是因为经竹山一战,明军内部的强硬主战派意识到敌我实力悬殊过大,一两场胜利无法改变大局。

二是王五通过浮尘子传回清廷新委任康亲王杰书接

阅读抗清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smrhm.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