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之帮助刘备」

第五十一章 回马荐诸葛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二天。

徐庶对刘备说道:“主公,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

刘备对徐庶说道:“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也不甘味。”

说到这里,他们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只见诸将已于郭外安排筵席给徐庶饯行。刘备与徐庶并马出城,到长亭,下马相辞。

刘备举杯,对徐庶说道:“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才微智浅,深受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之故。纵使曹操相逼,庶也终身不设一计,现一谋。”

刘备对徐庶说道:“先生既去,刘备也将远遁山林矣。”

徐庶对刘备说道:“我之所以与使君共图王霸之业者,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我方寸已乱矣。纵使在此,无益于事。使君令求高贤辅佐,共图大业,为何灰心如此?”

刘备悲伤地对徐庶说道:“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者。”

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樗栎庸材,何敢当此重誉。”

徐庶又看向诸将,对诸将说道:“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切勿效我之无始终也。”

诸将无不伤感。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徐庶告辞道:“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

刘备就马上执徐庶的手,对徐庶说道:“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

只见刘备泪如雨下,徐庶也是泪如雨下。

然后,徐庶和从者骑着马,离开了。刘备立马于林畔,目送着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伤心不已。

刘备哭道:“元直去矣。我将奈何?”

说着,刘备凝泪而望,却被一片树林隔断。

刘备以鞭指着那片树林,说道:“我欲尽伐此处树木。”

众人问何故。

刘备对众人说道:“因阻我望元直之目也。”

正望间,刘备看见徐庶拍马而回。

刘备看见了,很开心,问道:“元直复回,莫非无去意去许都?”

刘备欣然拍马,向前迎之。

刘备问道:“先生此回,必有主意。”

徐庶勒马,对刘备说道:“我因心绪如麻,忘却一件事情。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刘备对徐庶说道:“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徐庶对刘备说道:“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问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

徐庶对刘备说道:“以我比之,犹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我观之,管仲、乐毅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刘备听了,大喜道:“愿闻此人姓名。”

徐庶对刘备说道:“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他便从其叔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此前往依之,就搬家于襄阳。后来,诸葛玄卒,他与其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刘备对徐庶说道:“昔日水镜先生曾为备言:‘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卧龙、凤雏乎?”

徐庶对刘备说道:“凤雏乃襄阳庞统也。卧龙正是诸葛孔明。”

刘备踊跃道:“今日方知卧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

徐庶荐了孔明,再别刘备,策马而去。

刘备闻徐庶之语,方悟司马徽之言,似醉方醒,如梦初觉。他引众将回至新野,便具厚币,同关羽、张飞和罗技前去南阳请诸葛亮。

徐庶既别刘备,感其留恋之情,恐诸葛亮不肯出山辅之,就乘马直至卧龙岗下,入草庐见诸葛亮。

诸葛亮看见了徐庶来此,便问其来意。

徐庶对诸葛亮说道:“我本欲事刘豫州,怎奈老母为曹操所囚,驰书来召,只得舍之而往。临行时,将公荐与刘豫州。刘豫州即日将来奉谒,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辅之,幸甚!”

诸葛亮闻言,作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呢?”

说罢。

诸葛亮就拂袖而入。徐庶羞惭而退,上马趱程,赴许昌见自己的母亲。

徐庶来到了许昌,便去见曹操。

曹操知徐庶已到,就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谋士前往迎之。徐庶入相府拜见曹操。

曹操问徐庶:“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刘备?”

徐庶回答道:“我幼时逃难,流落江湖。偶至新野,就与刘豫州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胜愧感。”

曹操对徐庶说道:“公今至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我也得听清诲矣。”

徐庶拜谢而出。他急往见其母,哭泣着拜于堂下。

徐母看见徐庶突然来到许都,大惊道:“汝何故至此?”

徐庶将事情原委跟徐母说了一遍:“儿近于新野事刘豫州,因得母书,故星夜至此。”

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道:“你飘荡江湖数年,我以为你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当初也!你既是读书人,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你既事之,得其主矣。如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就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我有何面目与你相见。你玷辱祖

(本章未完,请翻页)

宗,空生于天地之间啊!”

说着,徐母骂得徐庶拜伏于地,让徐庶不敢仰视。

然后,徐母就自转入屏风后去了。

少顷,家人出报道:“老夫人自缢于梁间。”

徐庶慌入救时,徐母气已绝。他看见自己的母亲已死,哭绝于地,良久方苏醒。

曹操使人赍礼吊问,又亲往祭奠。

徐庶葬母柩于许昌之南原,居丧守墓。凡曹操所赐,他俱不接受。

此时,曹操欲商议南征。

荀彧谏言道:“丞相,天寒未可用兵。姑待春暖,方可长驱大进。”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便从之。他便引漳河之水作一池,名玄武池,于内教练水军,准备南征。

刘备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

这时,有人来报:“主公,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刘备惊讶地问道:“此莫非即卧龙?”

于是,刘备就整衣出迎。

外面。

刘备、关羽、张飞和罗技走了出来。他们视之,乃水镜先生司马徽也。

刘备看见了,大喜,请入后堂高坐。

刘备拜问道:“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

司马徽对刘备说道:“闻元直在此,特来一会。”

刘备对司马徽说道:“近因曹操囚其母,其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

司马徽对刘备说道:“此中曹操之计矣!我素闻徐母圣贤,虽为曹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其母必死!”

刘备听了司马徽的话,惊问其故。

司马徽回答道:“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

刘备对司马徽说道:“元直临行,向我推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司马徽笑道:“元直要去,自去便了,何又惹诸葛亮出来,来呕心沥血呢?”

刘备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司马徽对刘备说道:“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道:‘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人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刘备叹道:“奈何颍川之多贤!”

司马徽说道:“昔日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此时,关羽在侧,听见司马徽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忍不住说道:“水镜先生,我虽不才,熟读《春秋》,那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是不是太过了?”

司马徽笑道:“以我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

关羽问道:“哪二人?”

司马徽说道:“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众人听了,都愕然。

司马徽下阶相辞要行,刘备留之不住。

司马徽出门,仰天大笑道:“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说罢。

司马徽飘然而去。

刘备叹道:“真乃隐居贤士也!”

第二天。

刘备同关羽、张飞和罗技来到隆中。他们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

有一个人作歌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刘备闻歌,勒马唤农夫,问道:“此歌何人所作?”

那人答道:“此歌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刘备问道:“卧龙先生住在何处?”

那农夫道:“自此山之南,一带岗,乃卧龙岗。岗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

刘备谢之,策马前行。

不到数里,刘备、关羽、张飞和罗技遥望卧龙岗,果然清景异常。

刘备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有一童子出来问之。

刘备回答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说道:“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对那童子说道:“你只说刘备来访。”

那童子对刘备说道:“先生今早出去了。”

刘备问道:“何处去了?”

童子对刘备说道:“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刘备问道:“先生几时归来?”

那童子对刘备说道:“归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听了那童子的话,惆怅不已。

张飞对刘备说道:“大哥,既然不见,自归去罢了。”

刘备说道:“且待片时。”

关羽宽慰道:“大哥,我们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

“是啊,大哥,二哥所言极是。”罗杰对关羽说道。

刘备从其言,并嘱咐童子:“如果先生回来,可言刘备拜访。”

于是,刘备、关羽、张飞和罗技就上了马,回去了。

行了数里,刘备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

忽然,刘备看见有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刘备说道:“此必卧龙先生也!”

于是,刘备便急忙下马向前施礼。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刘备问道:“先生莫非卧龙?”

其人反问道:“将军何人也?”

刘备回答道:“我乃刘备。”

其人对刘备说道:“我并非孔明。我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

刘备对崔州平说道:“备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叫一言。”

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羽、张飞和罗技侍立于侧。

崔州平问刘备:“将军何故欲见孔明?”

刘备对崔州平说道:“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我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

崔州平笑道:“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帝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刘备听了崔州平的话,很有道理,请教道:“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

崔州平对刘备说道:“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

刘备向崔州平问诸葛亮的去向:“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

崔州平对刘备说道:“我也是来访问孔明的,正不知其何往。”

刘备听见崔州平也是来见诸葛亮的,就对崔州平说道:“那请先生同备至敝县,若何?”

崔州平回答道:“我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

说罢。

崔州平就长揖而去了。刘备看见崔州平离开了,便与关羽、张飞上马而行。

张飞说道:“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书呆子,大哥还要以礼相待,还在这里闲谈许久!”

刘备叹道:“此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

过了数日,刘备使人探听诸葛亮的情况。

那人回报道:“主公,卧龙先生已回矣。”

刘备听见了,很激动,便叫人去备马。

张飞埋怨道:“量一村夫,何必大哥亲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刘备叱责道:“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诸葛先生乃当世大贤,岂可召乎?”

说着,刘备就上马,再往访孔明。关羽、张飞和罗技也乘马相随。

此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天空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张飞对刘备说道:“天寒地冻不用兵,去见无益之人,真怕大哥冻坏了身体!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刘备对张飞说道:“我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三弟如若怕冷,可先回去。”

张飞对刘备说道:“死都不怕,岂能怕冷?我怕大哥空劳神思而已。”

刘备说道:“你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将近茅庐,刘备、关羽、张飞和罗技忽然听到路旁酒店中有人作歌。刘备立马听之。

有一人作歌道:“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歇罢。

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

刘备说道:“卧龙其在此间!”

于是,刘备、关羽、张飞和罗技就下马入店。

店内。

刘备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

刘备作揖而问道:“二公谁是卧龙先生?”

长须者看见刘备进来了,问道:“公何人?寻访卧龙有何贵干?”

刘备恭敬道:“我乃刘备也。欲访卧龙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

长须者对刘备说道:“我等非卧龙,乃卧龙之友。我乃颍川石广元,这位是汝南孟公威。”

刘备大喜道:“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

石广元对刘备说道:“我等皆是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刘备、关羽、张飞和罗技便告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岗来。

到庄前下马,刘备扣门,问童子:“先生今日在庄否?”

那童子对刘备说道:“先生现在堂上读书。”

刘备大喜,就跟童子而入。

到了中门,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刘备正看间,忽然听到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名少年拥炉抱膝,看着书简。

那名少年念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刘备待其言罢,上草堂施礼道:“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

(本章完)

.

阅读回到三国之帮助刘备最新章节 请关注幻想小说网(www.smrhm.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回到三国之帮助刘备